最近一直在搬家
所以一直没有写一些文字和大家一起分享
但是并不代表我没有遇到一些事情
确切的说不是我个人遇到很多事情,也是很多朋友遇到一些事情来找我咨询和交流。因为事情出现一些共性的问题,所以我想拿出来谈谈,和大家一起分享心得体会,也同时希望大家能提出一些有趣的建议和意见让我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如何定义我们
很多人说我们是撸毛党,其实我们只是赚取一些信息差的利润。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信息差带来的利润,我们可以称之为毛。但是如果大家为了撸毛而直接杀了羊,这恐怕就违背大家的初衷了。因为羊毛常有,而羊不一定。
这个我之间讲过如何定义我们和商家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好与商家的关系。
但是由于最近遇到很多宰羊的事情,所以我想和大家拿出几个具体案例来讲。
当然,我会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具体谈一些案例。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确实发生在我的身边,另一方面是它不代表广大的撸毛党,它真实存在而又或许离你很远,有且仅限“或许”。为了避免对号入座造成的擦边伤害,我决定将我讲的事情真实性全部在我负责,这样避免大家无谓的猜忌和口角。
故事开始了
在我搬家的7月底8月初,当时某大型MALL组织了一场很大的返利活动,大家应该都还记得。活动之前主办方问我要不要提前给我安排一批,当时实在是刚买了房没有资金,所以也婉言拒绝了主办方的盛情。又因为当时其他活动也一起出现,综合考虑收益之后就完全没有参与这次大的活动。
在活动结束后大概2周的时间,我接到了主办方负责人的电话,他想咨询我关于退货的事情。事实上,他发短息问我有没有时间聊聊的时候我就知道可能是活动中出现一点小问题,所以对于他咨询的问题我并没有感到惊讶。
事实上很简单,无非就是有人用了一些prepaid的VISA信用卡进行消费购买了礼品卡,然后mall对资金审核中发现资金来向不明提出异议(事实证明大公司的风控还是比较严格的)。当时我给他解释了如何同MALL沟通结算的问题,并且告诉他如何界定真假和资金控制的情况。
我以为这个事情可能就结束了,但是没想到还有后续,在第二周的时候他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这些资金被CHARGE BACK了,资金被退回,也就是说这笔钱从他们的资金上被VISA要回去了,但是他们和MALL已经结算,所以导致他们公司承担这笔资金,他问我如何能把资金追回?因为他可以联系到使用信用卡的人,但我认为,可能已经于事无补了,根据规则VISA的0保障费,是优先保证持卡人资金的。
事情是这样的
这个案例其实很简单:来自多伦多的某A,从某B手中购买了visa的预付费卡2000元(具体金额保密,这只是举例),某A用VISA卡通过这次活动4次购买了价值2000元的礼品卡+返利卡。在第二天就消化掉全部的礼品卡,然后第二周某A或某B(一般是B)向VISA公司申请0保障,VISA公司冻结支付通道同时在一段时间后退还资金。这期间要求商家于客户进行沟通确认消费情况。
由于购买记录要求实名认证,因此主办公司可以很容易联系到A,主办方询问A这个卡的情况,A表示这个卡从朋友那里买来的,也是正常消费并且支付成功的,他不认为他应该承担任何责任,但是他对B是谁,卡从那里来等一系列问题表示无法回答。因此最后的结果也就是变成了A和B还有VISA都没有损失,只有主办方承担这部分资金。
案例分析
这个小小的案例折射出很多的问题,包括支付系统,包括卡片组织权益,包括交易问题等等。
但是核心的问题其实是回到我最开始的主题
我们究竟是要薅羊毛还是要宰羊
因为我个人猜测,这一批visa的预付费卡,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沃尔玛的上次促销活动,我们本就薅一次羊毛,在叠加这个MALL的活动我们继续拿一次羊毛,这个是很不错的优惠。
当然,高阶玩法还能赚更多,但是如果你一旦发起调查,虽然你的预付费卡上的资金很容易拿回来,但是对于合作商家呢?或许对他们而言也不是很大的数字,就像我问主办方,损失大吗?他们说还能承受,其实大家都不容易,他们告诉我他们的点儿也很低,但是这样一搞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要求数据人员下次做系统的时候直接封死这条路,或者就干脆减少活动的次数。
这就是羊毛和羊的区别,你留着羊,他不断的产出羊毛,你不断的薅,总会用羊毛织一个毛裤的,但是你就要毛裤,直接宰了一头羊,那么你暖和了自己,其他羊再也不凑了,大家就只能集体光身过冬了。让本来全加拿大的集体狂欢的羊毛盛宴换成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的日子,这样可能就有点不太好了。
预付费的卡直接挂失?有点过分.
假如B买了卡,然后给了A,A又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用完,B可以凭着购买小票向prepaid card发行方索赔,理由是买到假卡,极大概率还是能拿回新的卡。因为每天都有人买到被动了手脚的假卡向卡片发行方索赔。
在mall里买gift card有七八年了,感觉是越来越紧,从prepaid card随便刷到现在必须核对卡片的名字。我也希望薅羊毛的人能尽量考虑可持续发展,但人生经验告诉我,这不可能,口爆卡的CAP从无到有,从年CAP变成月CAP,从买GC被官方否定,不过是另一只羊被撸死的例子罢了。
感觉爵爷没有把话说完,这事情的关键是在于A和B是否同时知情或者参与了。
一看标题就知道是爵爷系列
怎么感觉某B向VISA公司申请0保障的做法不是薅羊毛,更像是诈骗了😓😓
妥妥的 诈骗
薅羊毛应该是算这比消费省了多少钱,而不应该是从这上面赚了多少钱。和商家合作,互利互赢才长久。